中国手机销量增加,对苹果三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尤其是华为小米和OV这几个品牌,对苹果三星威胁最大的。但是,某种程度上,苹果三星正在看中国手机品牌的“笑话”。原因不是因为技术问题,而是中国手机品牌之间的互怒互黑,那种近乎彼此想置对手于死地的态度,让外资品牌看了“笑话。”
也许这种话有很多人不爱听,我们举两个例子,可以看到外界的评价:
一是2019年IFA期间,LG指责三星电视是假8K引起了媒体的关注。中国媒体的报道数量和关注程度远远超过韩国本地媒体。蓝科技针对此事向韩国资深科技媒体人求证时,这位韩国资深媒体人说:
LG虽然说三星是假8K,但韩国媒体不会刻意放大这件事,最多会有一个象征性地报道。原因是韩国媒体包括三星和LG也认为,韩国国内不应该放大此事,否则就等于让中国看笑话了,不能让中国企业看韩国的笑话。三星和LG是业务间的竞争,但不希望媒体刻意树立两者的敌对情绪。家事应该弱化,应该共同对外,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在国外有更好的市场份额。
另一则是IFA期间,一位懂中文、来过中国的法国媒体人和蓝科技交流时问,华为和小米到底有什么矛盾?为什么总有媒体说华为不好或者小米不好,而且似乎是有组织的,他们可以不相互攻击吗?欧洲很多品牌是竞争对手,但他们不会像华为和小米天天通过媒体攻击对方。
压力之下从互敬到互黑
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,但却值得我们深思。不知从何时起,谦逊、内敛这些中国企业应有的品质,在手机行业中似乎荡然无存,剩下的只有喧嚣与浮躁。
我们回望过去手机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中,那些如今还能叫上名字的手机品牌,小米、华为、OV、联想、魅族等等,早已改变最初的行业格局。
从最初相互“标膀子”的共同奋进,到各家的高管、CEO轮番上阵,以网络为战场,以各家槽点为武器,每年各家手机的发布季前后,都如约为网友献上无数“大瓜”。似乎在如今的手机市场上,如果不能“踩着”别人进行宣传,都是一种异类的存在。
十年前的国产手机市场,彼此十分谦逊,相互之间更是多年“老友”。
2010年时的雷军曾在微博上写下《为什么爱魅族》,黄章更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内,长期冻着雷军喜欢的可乐;2014年余承东是频频在微博力挺oppo、小米并要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。
如今的黄章已经走下神坛;而已经成“雷布斯”的雷军喊出了“生死看淡,不服就干”的“豪言”。当时的网友也不会想到日后令中国骄傲的四大厂商中的OV与小米会三家成立互传联盟,消费者更无法想到,就在几月之前还在蹭小米的联想手机“当家人”常程已经归到了雷军“门下”。
市场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。在残酷的市场下,特别是“炼狱”般的手机市场,之所以几年前的国产手机品牌能够相互合作,相互之间仍然秉持着春秋时期的战争礼法,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中国市场上还盘踞着两座当时难以逾越的“高山”——三星和苹果。
国产手机品牌如果想要获得生存空间,就必须联手以对抗“外敌”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如今的三星手机在中国手机市场,已经失去了存在感。苹果也仅仅是握着自己的系统与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自保而已。
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,华为、OPPO、Vvivo、苹果和小米分列前五位。而四家国产手机厂商就占据了国内市场83%的份额。可以说“外敌锄尽”之后,面对固定的手机市场,国产手机只能开始相互的“厮杀”。
套用一句老话,可以同苦不能共甘。一旦中国手机市场被中国品牌把持着,相互的竞争必然出现,这也就是当前华为小米之间互黑互怼的常态版本。
他们认为中国品牌只会“窝里斗”
其实三星苹果们很清楚,中国手机之间的竞争势必会引起舆论战。或许是由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不同,三星LG,甚至索尼松下之间的竞争,他们在本国的传播不会出现目前中国手机企业互怼、企业高管通过社交媒体上互黑的这种现状。
为什么欧美日韩等成熟国家出现这种情况较少见?一方面是和商业环境有关,另一方面和企业的商业道德有关。如果把企业当成个体成年人来看,企业是需要有商德的。
无论是美国肯德基麦当劳,韩国三星LG还是德国宝马奔驰,初期阶段也有透过舆论来给对手施压或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情形。不过,发展至今,彼此不再盯着对方做了什么,而是如何全球化时提升自己的技术、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等。他们认为,打败对方最好的方法是比对方做得更好,而不是每天贬低对手抬高自己。
其实,一些外资企业很清楚,中国品牌跟本土对手善于利用媒体舆论贬低对手,这种只在“窝里斗”的方式让外资品牌拿捏准了中国企业的短板。
有时,打败中国品牌不需要外部力量,而是中国本土品牌之间并不光明磊落的竞争,就能消耗掉一部分中国企业的元气。甚至,还不排除一些外资企业喜欢玩儿阴的,为了看中国企业之间的笑话,而故意放出一些消息,或者借用其他手段挑起中国企业之间的敌对氛围。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从人类的商业行为开始,有商业的地方就存在着竞争。但是竞争有个度,更需要讲究方法。从改革开放至今,中国企业有着翻开覆地的巨变,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,从品牌全球化到生产全球化,这完全是中国企业实力的体现。
但涉及到商业竞争、面对对手快速崛起时,似乎中国企业没有找到好的方法,而最常用的方法是或明或暗,通过媒体舆论诋毁对手,这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。
从营销层面看,手机品牌之间的互怼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流量与关注度。但这样的情况,也无疑将自己的全部都暴露在了聚光灯之下。一丝细微的问题,都可能引来竞争对手,甚至是舆论的强烈反攻。
回望十年前,那时的中国手机虽不像如今这般强大,但拥有“百家争鸣”的盛景,不怕试错的态度以及谦逊学习的精神,在良性的相互竞争中共同发展。
其实,任何一个品牌都无法通过贬低他人抬高自己来获得成功。如今的手机企业,似乎有一些舍本逐末,陷入了无尽的“口水仗”之中。这种现象非常要不得。